【關於掛名推薦書的想法】
這幾個月有好幾本書陸續上市(大約五、六本)。我看了書名覺得很不錯,心想,出版社怎麼沒有找我推薦?
後來我再仔細看書名,啊,想起來了,這些書都是我特別回信給出版社,寫了婉拒掛名的仔細理由。
我的名字也許不值錢,但掛在書本上,就是一種責任。
因此,我特別珍惜自己的名字。
我重視的角度,在於這本書的行銷宣傳、甚至是書本身內容,是否如實傳達主題、重點、以及清楚的方法。
我快速看完書稿,做了筆記,寫出問題所在,再回覆給各出版社編輯或企劃。
某些類型的書,掛了很多人的推薦,我也屬於這個領域的專業,如果沒有我的名字,那就是我的立場。
可能是看書累積了很多經驗與角度,會檢視每本書的主題,以及論述邏輯,有沒有獨特角度,以及論證能否說服人。
雖然我婉拒了不少書,但我買了更多書、也幾乎都讀了這些書,當然一半以上我會覺得不如預期。
問題也都來自於我個人閱讀選書的標準,可能我本身也算是很用功的作者,需要透過大量閱讀來刺激想法,學習新能力。
這些經驗造成我的閱讀胃口越來越大。如果只是談新觀念、沒有具體方法、行動方案的書,也就無法滿足我這個挑剔的讀者。
但還是有好幾本格外珍惜激賞,觀念清楚,敘事方式引人入勝,有很多具體、動人且有說服力的例子,如果是談方法,也是清晰好運用。
美國作家法蘭岑在《故事如何說再見》這本合集的書提到:「身為作者,我試圖關注人們會忽視的事情。我試圖盡我所能、謹慎地檢視自己的心靈,並且想辦法表達我在那裡的發現。」
這個態度與方法,也是我在「精準寫作力」課程上持續提醒與要求學員的事,你的獨特觀點是什麼?有什麼獨特發現?你要如何傳達這個觀點?讓人印象深刻,同時更有說服力?
我們得去發現我們的發現。這是身為一個作者、或是一個用功的讀者,必須要做的一件事。